大学城中华基督教会

University City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

各位兄弟姐妹平安!我叫杜燕,来自方舟组。

以前一直以为自己的内心很柔软,有同情心,每当看到令人感动的画面,听到几句温暖的话,都会热泪盈眶。可在信主这件事上,我才真正认识自己,发现我的心是如此的坚硬,简直是顽固不化。从我第一次走进教会,接触基督教,都五年多了。

2011年,我前往韩国光州上学,那时起开始接触基督教。记得到光州的第三天,我先生余文宝就带我去了学校附近的一所教会。当时我一方面因为好奇,另一方面也想多认识一些朋友。到教会后,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很热情,很喜乐,脸上都堆满了笑容,尤其唱歌的时候,很多年长者都手舞足蹈。虽然当时我一句韩语都不会,英语也很差,当然现在也很差,但并不影响我感受他们的关怀。当时我用很蹩脚的英语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,有很多朋友过来打招呼问候。第一次去教会的感觉很好! 相信这就是一颗芥菜种撒进了我的心里。

当得知这教会里的牧师和传道人大部分都是学校里的教授时,我惊讶不已,因为在我的意识里,觉得去教会的一般都是经历过大灾大难、大波大折,生活上有很多磨难的人,这些教授们生活的好好的,为什么也来教会,我很不理解。

后来我进入语学院学习韩语,所以去教会又多了一个原因,就是有更多的机会练习韩语,他们也给了我很多的帮助,每当取得一点进步时,他们都会给我很大的鼓励。而且每到节假日和新学期开始、结束,他们都会邀请留学生们参加各种聚会,所以后来去教会,倒不是因为在信主上有多大成长,而是要练习韩语,参加聚会,也是碍于情面,不好意思不去,这一去就是一年半。期间,教会的兄弟姐妹也经常问我要不要受洗,这也是我最害怕被问到的问题,每次我都是尽量避开这个问题,时间一长,感觉很有压力。

后来余文宝去了首尔,我也进入专业课学习,就开始给自己找各种借口,比如现在学习很忙,一个人去教会也无聊,况且感觉现在的韩语水平可以满足学习和生活了,也交了很多韩国朋友,不需要再去教会了,最后这些借口战胜了,一直到毕业我都没有再去过教会。

2015年2月份毕业后,我也来到首尔,而且余文宝也有了美国这边的offer,所以那段时间我们的心情也很放松。突然想到我们好像很久没去过教会了,于是就去了学校里的一所英文教会,不过很多讲道我都没听明白,紧接着又参加了下午的中文教会。中文教会的牧师是一位中国朝鲜族人,虽然他讲道的内容不是很精彩,但他和她的太太非常的友善,在那里,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。印象最深的就是,那段时间我准备治牙,牧师的太太不仅给我推荐牙医院和医生,而且开车来回接送我,特别是那段时间韩国爆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,人们都不愿意去公共场所,尤其是医院,可是她没有半点不乐意,记得当时在车上时,她不停的祷告着。我特别感动,感受到信仰的力量!

去年7月份来美国后,我们先在Iowa待了五个月。很可惜,那段时间,我只去过两次华人教会。不过,当时我们的邻居是一对年轻的中国夫妇,他们都是基督徒。他们跟我们分享了他们的信主经历及前后的变化,感觉挺好。

我们在那里度过了平静愉快的一段时光后于去年12月份,搬到费城。第一个周日,余文宝的老同学朱恒瑞就带我们来到了大学城基督教会,并加入了方舟组。在这里,我不仅感受到你们的关怀,而且我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,开始积极地参加小组团契,想去更多了解《圣经》,想去明白这位神到底是什么样的神,慢慢地发现每周五的团契是那么的有意思,因为之前我去教会时,最不喜欢的就是小组讨论,感觉很浪费时间,甚至是一种折磨。在这里,每周日来听牧师讲道也成了一种习惯,如果哪天没来,那一整天都很内疚。

记得四月份的一天,周五的团契结束后,我突然问余文宝:“你承不承认我们都是罪人,你信不信真的有一位神存在?不管你信不信,反正我差不多信了”。一直到五月份,我参加了福音营并决志了。不知道从哪来的信心和力量支持着我,从此以后,尽管还会经常听到各种质疑

基督信仰的声音,但丝毫不减弱我的这份信心。就在前两周参加洗礼班时,余文宝还问我:“我们要不要等到圣诞节或复活节时再洗礼?这样更有纪念性。”我当时十分肯定的说:“不需要。”相信当初的那颗芥菜种已经生根发芽了。

 现在回头看时,发现我是那样的愚钝,那样的顽固不化,神一次次的向我伸出手来,我一次次的不予接受。可我又是那样的幸运,因为神一直都没有放弃我,兜了一圈后,我终于抓住了他的手。我不会松手,我要紧紧抓住,直到永远!

就像前面说的,是神让我学会了感恩。在这里非常感谢朱恒瑞,在我们一到费城时,就带领我们来到了这里;非常感谢方舟小组的每一位兄弟姐妹,通过你们的口,我才真正的理解了基督耶稣;也非常感谢教会的兄弟姐妹们,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,感谢主,,,,,,

最后,把我在福音营听到的一句话送给慕道友朋友们“我相信基督耶稣就如我相信太阳升起,不仅是因为我看见太阳,而是因为经由它,我看见了一切”。

 

Comments are closed

Latest Comments